4月27日,《玉林日報》以《藍領“蓄水池”的蓄勢待發》為題對我校進行了專版報道。
目前,各類技能人才短缺、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“瓶頸”,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卻是“求賢若渴”。對于我校來說,既是挑戰、更是機遇。我校自1978年建校以來,從“廣西玉林供銷技工學校”到“廣西玉林商貿技工學校”,再到“廣西工貿高級技工學校”,學校名稱幾經晉升更名。但不變的是,學校始終把“以德育人,以技強人,特色辦學,質量興校”作為辦學宗旨,讓學生“學好技能,學會做人”作為培養目標。辦學39年來,累計為社會輸送了8萬多名中等技術人才,他們或者在企業生產一線成為熟練的藍領“工匠”受人尊敬;或者選擇自主創業成為老板勇立潮頭;或者敢拼敢干成為社會精英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……那么,我校又是如何培養高質量并且廣受社會歡迎的人才的呢?
為此,《玉林日報》記者專程來到我校,蹲點辦公,對學生、老師、校領導進行了采訪,深挖我校建校39周年以來,特別是最近一兩年,學校改變背后的因素,進行了全面、精辟和深入的總結,為社會各界揭曉謎底。
以德立身 獨樹一幟:
教師要成為學生的靈魂工程師,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才能實現“以德立身、以德施教、嚴以律己、為人師表”,才能培養出新時期品德高尚的人才。廣西工貿高級技工學校堅持“以德立身”,做到抵得住不良誘惑,有主見而善納言。她正在逐步建設一支特別“能戰斗”的師資隊伍,以達到新時代的高標準、高要求。
設施完善 優勢突出:
學校設施完善,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、實訓樓、學生公寓、多功能食堂及8000多平方米的運動場地;擁有圖書閱覽室、多媒體教室、校園網;建有機電加工、幼兒教育、電子商務、汽車修理等20多個專用實訓室(車間);建立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(ATA)培訓考核站等,設備先進齊全,居同類職業學校的前列。
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:
廣西工貿高級技工學校一直堅持更新教學理念,尋找學校與企業的結合點,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,做到“隨著經濟方式的轉變而‘動’,跟著產業的調整升級而‘走’,圍繞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‘轉’”。打破職業與教育、企業與學校、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藩籬,使職業院校與行業、企業形成“合作共贏”共同體,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“雙贏”局面。
校園文化 豐富多彩:
學校成立有學生會、文學社、青年志愿者協會、廣播站、記者團、舞蹈隊以及書法、繪畫等多個社團組織,為同學培養多種興趣和才能,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。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社團活動及校外社會活動,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,讓他們既學會做事、更學會做人,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。